從同志分手經驗 談校園中的同志情感教育

文:劉安真(弘光科技大學通識學院助理教授)

自從怡君發現自己深深受到同班同學曉薇的吸引之後,她就陷入痛苦之中。因為她害怕喜歡上同性的感覺,也怕被曉薇拒絕。怡君找了一位很親近的老師討論,老師鼓勵她正視自己的感受,並且可以慢慢試探曉薇對自己的態度。怡君發現,曉薇似乎也很喜歡自己,因此,在老師的鼓勵下,怡君鼓起勇氣對曉薇表白,曉薇也答應了,她們於是展開一段甜蜜的愛情。但由於怡君和曉薇都是第一次和同性談戀愛,也不認識其他同志朋友,她們對於這樣的關係非常害怕,很怕被班上同學發現,也害怕被父母發現。雖然在一起的感覺非常甜蜜與開心,但三個月後,曉薇告訴怡君:「我受不了當同性戀的壓力了,整天害怕被別人知道,出門都要說謊,我不想繼續這樣的關係了!」因此,怡君同意和曉薇分手。怡君在分手後,跑來找老師哭訴,因為班上同學和家人都不知道她和曉薇的事情,因此她連哭都不敢,深怕別人問她怎麼了,只好在別人面前強忍悲傷。怡君告訴老師,自從分手後,她一直失眠,越來越討厭自己是同志這件事,並因此而產生了自殺的念頭。老師看到怡君這麼痛苦,卻也不知道該如何幫助她。

分手議題一直是討論情感教育時非常重要的主題,前述案例顯示:同志身分至今仍是一種社會的污名,讓同志學生在分手時面臨特殊的挑戰與痛苦。根據曾瑋琍(2007)的研究發現,經歷分手事件時,同志大學生比異性戀大學生更容易採取自我傷害的因應方式。當同志學生向老師求助時,常遇到的困境是老師對同志的生命經驗感到陌生,無法真切地理解同志的處境,以分手為例,多數的老師會認為情侶分手的歷程是相似的,與性傾向無關,因此完全忽略同志分手時的特殊處境,無法提供有效的協助。

同志學生的分手歷程有什麼特殊性呢?以下根據相關文獻與個人諮商經驗,整理出以下幾點供老師參考 :

一、沒有出櫃(coming out)的同志可能面臨孤立無援的窘境:有些同志因為害怕他人的異樣眼光或是排斥,他/她們害怕別人知道自己的身分,因此不敢向他人出櫃(意指告訴別人自己的同志身分)。因為沒有任何人知道他/她在談戀愛,當分手時,他/她也無人可以傾訴痛苦。前面案例中的怡君就是沒有出櫃的同志,她因為沒有出櫃,在經歷分手情傷時,所能得到的資源與支持會比較少。許多異性戀者在分手時,常靠著朋友的支持與陪伴走過分手的歷程,但沒有出櫃的同志在分手時,卻會面臨不知該找誰傾吐悲傷的困境。而且,因為沒有人知道他/她分手了,所以在日常生活中還要壓抑情
緒,強顏歡笑,這更造成他/她們心理與情緒上的負擔。難怪會有比較多的同
志在分手時採取自我傷害的行動,因為他/她可能需要獨自承擔分手的傷痛。

二、分手會打擊同志的自我認同:許多同志在意識到自己喜歡的是同性時,會感到害怕與焦慮,這稱之為內化的同性戀恐懼。他/她們接受了社會對同性戀的負向態度,認為自己喜歡上同性是不對的,是不好的。但有些人雖然排斥同志這個身分,但因為情感太強烈了,他/她們仍會投入一段同性的情愛關係。如果不幸地,這段情感破裂了,這位原本就害怕與排斥自己身分的同志,會經歷雙重打擊:一個是情感失落的打擊,另一個則是自我認同的打擊。他/她們在經歷分手痛苦的同時,還會陷入更大的自責、自我厭惡與罪惡感中。從怡君的案例中,可以看到,因為曉薇無法承受社會中的同性戀恐懼而
與怡君分手,這更讓怡君相信,同志的情感沒有未來。因此,怡君不僅要承受分手的傷痛,更對未來充滿著絕望。我也曾聽到一些分手的同志跟我說:「我就知道跟同性在一起是行不通的,我好恨自己是同性戀!」、「女人真的是不可靠的,她們最終還是會被其他男人追走,為何偏偏我愛的是女人……」「如果我不是同性戀,我就不會遇到這些痛苦了。」也曾有女同志告訴我,因為分手時覺得太痛苦了,讓她決定矯正自己的性傾向,瘋狂地在網路上找男人發生一夜情。當然這樣做的代價是陷入更大的混亂與痛苦,更多的自責與自我厭惡。這些都是同志學生分手時可能發生的特殊處境,需要老師更多的接納、支持與關心。

三、如何處理與「前伴侶」的關係:
有些同志學生是透過同志社群認識另一半,而且因為同志的支持網絡較少,因此,這個同志社群可能是他們生活的重心與主要的人際網絡。當與伴侶分手時,他/她就要面臨一個特殊的問題:我如果要避免碰到「前伴侶」,我就應該離開這個同志社群。但離開同志社群,我就會失去我多數的朋友。如果不要離開同志社群,我勢必還是要跟前伴侶當朋友,必須面對常常看到前伴侶,甚至需要互動的尷尬處境,特別是當這個前伴侶已跟社群的其他人開始交往時,我要如何自處?這也是許多同志在分手時會感到困擾的問題。如果老師們不夠了解同志社群對同志學生的重要性,可能會貿然地建議他避開會碰到前伴侶的場合,這可能會讓這位分手的同志陷入人際孤立中。他/她不僅失去了
伴侶,也失去了重要的朋友圈。

四、同志缺乏可以協助他/她走出情傷的資源:
異性戀者如果不喜歡找人傾訴,或是不想讓人知道他/她的隱私,他/她可以有非常多的管道得到與分手調適有關的資源。在書店裡、網路上,都很容易找到教導如何走出情傷的書籍與資料,還有一大堆異性戀失戀的流行歌曲可以撫慰分手的傷痛,除了這些資源之外,學校教育中也會教導「兩性關係」,老師們也常會在課堂上分享自己的愛情故事或婚姻狀況,學生可以從課程與老師的生命經驗中學到一些戀愛的事情。但同志呢?幾乎沒有任何書本會教導同志該如何談戀愛與如何分手,網路上也極少有相關訊息,學校課程更是從來不談論同志的情感世界,應該也沒有老師會在課堂上分享自己的同志愛情故事。我們可以想像,當青少年同志談第一段同性戀情時,常是處於完全沒有資源的狀態,他/她不知道該問誰,也不知道哪裡有資料可以參考。學校教育完全忽視同志學生的存在與需求,使同志在成長過程中,所能得到的情感教育幾乎是零。有位同志學生曾告訴我,大學以前(雖然他從國小就對自己的性傾向感到困擾,但他直到上了大學才逐漸從網路上接觸到同志相關資源),他的人生處於黑暗時期,因為他完全不知道該如何理解自己的經驗,不知道該找誰討論,也不知道哪裡有管道可以認識自己。這種找不到任何資源的狀態,更加深了同志孤立無援的處境,也讓同志在分手時,更難走出分手的傷痛。由此也可以看到學校實施同志教育的重要性。

以上討論了許多同志分手的特殊處境,以下則針對這些特殊處境提出教育
與輔導上的建議:

一、輔導同志學生時,能多理解同志的特殊處境:
如果同志學生願意信任老師,讓老師知道自己分手了,老師除了幫助他/她面對分手的失落、哀傷或憤怒等情緒之外,也應該花些時間了解他/她的處境。例如:他/她有無其他資源與朋友可以幫助他/她或陪伴他/她?經歷了這次的分手,他/她對於同志身分與伴侶關係的想法為何?如果這位學生處於孤立無援的狀態,老師可以適時地提供一些同志團體的訊息給他/她。如果這位學生因為分手而強化了同性戀恐懼,可以花點時間跟他/她討論同志身分,鼓勵他/她接受同志身分,並且澄清同志伴侶沒有未來的迷思。如果這位學生與前伴侶是隸屬於同一社群,則可以與他/她討論未來與前伴侶相處與互動的問題。我們以前面案例中的怡君為例,因為怡君完全沒有出櫃,因此,沒
有人可以陪伴她與安慰她,此時,老師可以提供她同志團體的資源,例如:同志諮詢熱線的專線電話,讓她知道自己並不孤單,也有機會可以聽聽其他同志的生命經驗,讓她知道同志的情感並不是沒有未來的。除了介紹她同志的資源之外,如果老師本身有認識較多的同志團體,也可以鼓勵怡君接觸這些同志團體。對於未出櫃的同志來說,接觸同志團體將給他/她們很大的力量,因為他/她們不僅可以藉此認識有正向認同的同志,也有機會得到同儕的情感支持,這些都有助於走出分手的傷痛。

二、實施同志教育:
在第一段的案例中,老師輔導怡君時,有很大的挫折感,因為社會中的同性戀恐懼是真實存在的,因此,怡君的害怕可能是非常真實的。當老師跟怡君說:「當同志沒什麼,因為大家都很接納同志了。」的時候,但怡君一回到班上,可能就會看到或聽到同學用嘲諷或譏笑的方式談論同性戀,她要如何相信,社會對同志是友善的(因為真的不是非常友善)。近10年來,多元文化諮商成為諮商輔導最重要的趨勢,多元文化諮商的核心概念就是社會正義,強調諮商與輔導人員要努力改善弱勢族群的社會處境,而不能僅在諮商室中協助當事人進行自我調適,因為那是沒有效果的!我們從怡君的例子就可以知道,當社會環境不友善時,老師能做的其實非常有限,唯有改善同志學生的校園處境,才能真正解決怡君心中對同志身分的害怕與恐懼。我們可以想想,如果怡君和曉薇所處的學校是對同志非常友善,而且老師會在課堂上提供許多同志的資訊與教育,她們會如此地害怕同學知道嗎?她們兩人會因為害怕當同性戀而走向分手嗎?因此,根本的解決之道還是校園中必須實施同志教育,以建立校園對同志的友善氛圍。而且,同志教育不僅要教導異性戀者尊重多元性別,也要教導同志學生認識自己。因為學校教育是幫助個人成長的重要管道,既然異性戀者有機會在學校教育中學到與自己生命有關的許多課程,同志學生也應享有同等的受教權。學校教育不應該假設大家都是異性戀,忽略了同志學生的特殊需求。因此,同志教育不能僅僅辦些認識同志的活動,應該能讓同志有機
會在學校教育中認識更多同志的生命經驗與資源,同志這個議題應該融入許多課程當中。例如:在情感教育的內容中,介紹同志伴侶的議題。除此之外,學校輔導室或是導師也應該多熟悉同志團體的資源,以便能適時地提供給同志學生。美國許多學校已經設有同志資源中心(LGBT center),他們主動提供同志學生諮詢與輔導。臺灣目前離設置同志資源中心還有一段距離,但至少應該讓同志在課程中有機會認識自己,因此,在各級學校課程中納入同志教育是非常迫切且重要的。

三、國高中應鼓勵成立同志社團:如果校園內可以成立同志社團,將能成為同志學生重要的支持網絡,也讓他/她們在分手時不至於孤立無援。正如前面的案例,若是怡君的學校有同志社團,老師也許就不會這麼無力與挫折,因為他可以鼓勵怡君參加同志社團,或是介紹一些同志社團的朋友給怡君認識,如此,將可以協助怡君走出孤立無援的處境。如果學校一時無法成立社團,建議輔導室或是學務處也可以架設同志資源網站,將一些同志團體的資源、相關的參考資料(例如:認識同志手冊)、校內同志友善教師的資源放到網頁上,並能在校園中廣為宣導這個網頁,讓同志學生有管道可以得到資訊,也可以知道校內有哪些老師可以求助。四、應增加教師對同志議題的認識:目前許多教師研習活動會舉辦認識同志的主題,但教師在面對同志學生時,需要增加更多同志議題的知識,才有能力理解同志學生的生命經驗與處境。因此,學校在舉辦同志議題的教師研習活動時,除了認識同志之外,也可以逐步地納入更多的議題,例如:同志伴侶關係、同志與家人等等。

五、建構對同志友善的校園氛圍:
同志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是社會的同性戀恐懼所造成的,因此,最根本的解決辦法還是營造對多元性別友善的環境。如果校園中,老師會在課程中以友善的方式介紹同志議題,學校也會提供資源給同志學生,同學們用友善而平權的態度談論同志議題,在這樣的校園環境中,同志可以感受到更多的支持,他們在面臨分手的痛苦時,會比較願意向老師或同學求助,比較不會陷入孤立無援的處境。

近日以來,國中小是否應實施同志教育引發許多的討論,許多家長對於校園內實施同志教育感到擔憂,他們擔心過早教導同志議題似乎會誤導孩子,造成他們性別認同或性傾向認同的混淆。事實上,實施同志教育是希望營造性別平等與友善的校園,是為了改善同志學生的不利處境,從同志分手這個議題就可以發現,同志學生會面臨的特殊議題多半是因為社會的恐同氛圍所造成的。唯有在校園中落實同志教育或多元性別的教育,才能改善同志學生所面臨的問題。♥

參考文獻
● 曾瑋琍(2007)。〈大學生共依附特質與戀愛分手因應策略之相關研究〉。淡江大學教育與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本原文刊登於性別平等教育季刊第55期p46-51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