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素鈴 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研究生
■陳毓瑋 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研究生
■游美惠 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教授
從反身性思考談起
一個人可以很獨立很自由;但如果進入婚姻後,一個人變成兩個人,兩人的親密關係中可以有獨立與自由的可能嗎?如果婚姻是浪漫愛的產出,當愛情作為婚姻的基礎,要如何支撐朝夕相處之後的種種要求與生活實相呢?婚姻中的親密關係並非停格在「我願意」的那一剎那間,關係會延續,而它將往何方去考驗著現代人。社會學家Giddens曾言,「關係」(relationship)一詞指的是和另外一個人親密而持續的情感連結,持續的關鍵在於個人不為任何外在原因,只為了藉著和他人之間某種持續的關係而獲益,並且雙方都覺得這個關係帶來滿足,這種情況也就是「純粹關係」(周素鳳譯,2001)。不管在情感、經濟或是性愛的自主上,純粹關係的特色就是任何一方都可依照自己的意志,在某個特別時刻終止它,這種開放、流動的形式是透過反身性被組織起來的。當一段關係越依賴個體自身的表現,反思疑問越會成為這段關係當中的核心。「我該怎樣?」是純粹關係中常常被提出的疑問,而對方「為什麼愛我?」,也是往往牽涉到自我認同以及純粹關係的持續與否(趙旭東、方文譯,2005)。
如上所述,「我」的反思牽涉到自我認同,而「妳/你該怎樣?」則並非反思(反身性的思考)後的問題。「我」作為一個主體時,「我該怎樣?」這樣的問句,是不是隱含著一種「我」對關係中的「權力與義務」、「責任」甚至是「權威」的認定?我「要」在、「必須」在什麼時候為自己爭取權利或擔起責任?微小「我」?還是放大「我」?如何拿捏,就是一個時常需要協商的議題,以及「我」是否有自主性也是須被討論的議題。
Giddens 認為「自主性(autonomy)」就是個人自我反思和自我決定的能力:在各種不同的、可行的行動方針之間仔細「思考、判斷、選擇」,但是自我的反思籌劃必須容許個人在面對過去時仍保有自主力,有了這樣的認知,自我的自主性才會尊重他人的能力,並認同「個人參與決定與他們自身有關的事務」(周素鳳譯,2001)。也就是說,自主力就是個體選擇的權力,承認主體性的存在,又同時認知到「我」的「能」與「不能」通常與個人的成長脈絡、生活資源及社會結構系統環環相扣,因此,反身性思考所帶動的自我認同,所創設的自我肯定才能延伸互為主體的尊重與肯認。
本文將探討個人在親密關係中的反身性思考如何付諸實踐,藉由偶像劇「第二回合我愛你」的劇情作為素材,聚焦在婚姻關係,探討反身性思考對於營造一段優質關係的重要性,同時也強調平等的關係,絕不是關係中的單一個人所能創造。教學活動的發想與設計本教學活動以2010年初播出的偶像劇「第二回合我愛你」作為媒材,透過劇情片段引導議題討論。我們認為在高中職或大專院校相關課程可以適時融入相關主題的討論,以下說明設計構想。
一、為何選擇這部偶像劇?
本劇主角背景的設定有別於傳統的偶像劇,男主角任孝國(以下簡稱小任)2歲時母親就離開了他,在成長的過程中總是認為自己是個孤獨的人,始終忽視繼母對他的愛,也養成他凡事為己的處世態度。大學畢業後成為一個房屋仲介經紀,月薪四萬元,愛名牌、買名牌的習慣,並沒有因為結婚而有改變。女主角陳妙如(以下簡稱妙妙)是在父母呵護下長大的小孩,月薪三萬元的上班族,是個節省、體貼又帶點傻氣的女生。他們的戀情,不是驚天動地的相遇、糾纏、眼淚與悸動,而是一段相當務實的愛情。或許是因為任孝國不是「命中注定我愛你」的多金男紀存希、也不是「下一站幸福」的公子哥任光晞,更不是「偷心大聖PS男」的才氣男夏禾杰;而女主角陳妙如,她的貼心、善解人意與韌性堅強,就如同「命中注定我愛你」的土氣女陳欣怡、「下一站幸福」的窮酸女梁慕橙,更像是「偷心大聖PS男」的傻氣女馬小茜;所以這齣戲能引導出一段男性藉由反身性思考的歷程獲得成長與重構自我認同的情節。
多數偶像劇的劇情通常是一見鍾情式的浪漫愛歷程,情感儘管糾葛錯綜複雜,但結局必定符合社會大眾對浪漫愛的想像,也就是男女主角最終還是會在一起或步入婚姻,但是「第二回合我愛你」的劇情鋪陳是以結婚開始分居收尾,有別於傳統的偶像劇浪漫的結尾。雖然「第二回合我愛你」這齣劇仍是一套「男性中心」的異性戀婚姻腳本,但呈現的卻是一個已婚男性的自我認同揭露歷程,不算那麼「偶像化」的偶像劇。劇中男主角透過不斷自我反身性思考的過程,發現親密關係的衝突主要不是事件本身,而是「我」的問題,也才能循著「我」的構築脈絡反身回頭逐一耙梳,選擇重構「我」,進而創造了新的自我認同,重新定義了愛及如何去愛。
二、劇情介紹及討論主題
劇情介紹
妙妙在小任的仲介下貸款買了房子,卻因為金融風暴無法即時脫手,每月五萬多的房貸簡直要逼死妙妙了,於是妙妙想到只有「結婚」才能解決當下的問題,交往3年的2人因此結婚。因為一隻狗「露露」的出現,讓兩人的生活起了變化。為了「露露」,捉襟見肘的生活變得更加困窘,「露露」的伙食費、醫藥費及不受管控的霸佔床,逼使獨善其身的小任決定送走「露露」。送走「露露」後兩人大吵一頓,因而決定離婚,兩人的婚姻只維持了328天就分居了。小任在去戶政事務所辦理離婚的路上發生了重大車禍,在昏迷的狀態中,「奇蹟電腦」帶著小任回顧他與妙妙的點點滴滴,小任透過電腦螢幕看著自己的故事,開始想念妙妙的壞習慣、像母親般溫暖的擁抱、給他的驚喜及妙妙對他的
了解……,小任開始不捨、開始自責,開始尋找導致他和妙妙離婚的導火線,一開始他以為是那隻不請自來的爛狗「露露」造成的,於是他按下Control+z回到那一天去修改劇情,結果事情並非他想的那樣,即使修改當日的劇情,屬於他和妙妙該面對的課題還是不斷發生。但透過不斷修改的歷程,小任發現原來是「我」選擇成為一個自私「我」。就在他對人生有了重新的領悟,他開始愛上這個會愛人、願意施予分享的自我時,終於,他發現這一段奇異之旅竟是他處於彌留狀態的想像,他的內心祈求他的生命可以延續,很慶幸,他被救了回來。回到現實,就在他被救回來的這一段時間,妙妙也在反思,她明知是他的成長脈絡成就了他的自私,她早知道他是一個怎樣的人,但她就是以為自己能夠填補他心中的那個洞,自以為給了他愛,就能讓他有所改變。最後,小任甦醒了,兩人也分居了,各自去做自己想做的事,328天的經歷讓兩人對生命都有了新的理
解,各自開啟新的旅程。
討論主題
●藉由觀賞以下的劇情,請想想:你/妳的「愛情圖像」是甚麼?小任決定將「露露」送給了別人養,妙妙極為不忍與傷心,爆發她隱忍多時的情緒,妙妙控訴小任不懂愛,向來都把自己的需求擺在第一位,是個自私的人:「你只在乎你的老婆,因為那是你的東西,而不是因為我是我。你是個自私的人,只懂愛自己,對別人只有需要沒有愛,如果你愛我,你會在乎我的感受,不會捨得讓我這麼難過。你害怕生命中多出了那些付出、責任、累贅、包袱,因為你的害怕,所以你的快樂也僅限於你自己,我們的生活中充滿太多你的、我的,但是「愛」是一種我們的……。」(第2集片段)
反身練習:回想看看,你/妳的「愛情圖像」是甚麼?伴侶之間應該互相了解彼此的愛情圖像嗎?你/妳和伴侶溝通過自己的愛情觀嗎?引導思考:「愛」的元素有哪些?Jamieson(2002)認為親密關係的元素包含深知、了解、信任、關愛、照顧及分享,同時兩人擁有「特許知識」,也就是彼此才知的祕密。從上述的元素,勾勒出我們現有親密關係的圖像,釐清目前所處的親密關係的狀態,想像親密關係的其他可能性。
●妳/你重複著ctrl+c 和ctrl+v 的愛人方式?
在被急救的彌留狀態中,對於過去自私的「我」無限懊悔,小任對自己說:「我不想死,因為我是個不太壞的人,我不想死,因為我可以是個好人,我真的不想死……,因為我還來不及做那個讓我非常非常喜歡的我……。」(第19集片段)
反身練習:回首看看,在過去或現有的親密關係裡讓最你/妳懊悔的故事,你/妳可以怎麼做?想像是否可以有不同情節的鋪陳。引導思考:從社會文化建構的角度,引導思考女性與男性為何有著不同的情感的表現方式。我們都是社會結構中情感關係的共謀者,我們的行為不斷的重複既定(性別)模式而不自知,覺知彼此在關係中的位置與處境,並體認到個別主體是有選擇的能動性,是建構優質關係的方法之一。
●你/妳是那失落的一角?
在小任住院的期間,妙妙也在反思,一直以來她都自以為是的在付出,單方面的想填補小任心中的缺憾,她覺察到需要改變的不只小任,也包括她自己愛人的方式。妙妙說:「你們問我小任到底有什麼好,值得我下定決心嫁給他,你們不會懂,小任的脆弱只有我知道,他心裡的那一道缺口,我以為我可以幫他填滿,沒想到那傷口竟深不見底……。小任,我用盡力氣深深的叫你,而你果然變成了一面牆,不說話也不回答,小任,你會等我嗎?我到了臺北好像都沒變,又好像都不一樣了……」。(第19集片段)
反身練習:回想自己在過去的親密關係經驗或是妳所知道別人的愛情故事中,伴侶雙方的主體性是否都可以確保?有沒有權力不均等或是支配情形發生?可以怎麼做來避免只是要求對方付出或犧牲?引導思考:親密關係中的主體性是否有存在的可能?彼此是互補的角色還是互為主體?我們心中的缺失必須靠別人填補?以上的說明與介紹文字,純粹是提供教學工作者參考,教學的形式不拘, 可以是播放影片片段之後,設計學習單,讓學生進行分組研討完成學習單的問題;也可以在播放影片之後提出開放性的問題,引導學生展開對話,思索解答。本文用意乃在拋磚引玉,希望能引發更多相關跟「親密關係中的反身性思考」相關探討。
結語
我們因為缺愛而想愛,但愛了卻又常處於不對等的付出,我們總是將自己的需求、期待與渴望加諸在伴侶的身上,不斷的要求對方給予,而忘了退一步批判性的看待自己,以至於我們常對愛情感到失望(hooks,2001)。從性別分析的角度來說:父權社會裡女人透過照顧來表現愛,男人卻在愛裡找權力;張娟芬(1999)在〈人盯人式的父權〉一文之中指出:「對男人來說,『社會成就』與『愛情』差不多是同一件事,因為想要愛情就得取得某種程度的社會成就;同時,掌握了權勢,就掌握了開啟愛情之門的鑰匙,……男人的慾望與他的成就動機,是朝同一個方向、相互加強的!女人,則不然。『社會成就』與『愛情』不但是兩回事,而且是互相抵觸的兩回事。」(p.50)也就是說,在父權框架下,男人的情慾驅力強化了他的成就動機。女人的情慾驅力卻摧毀她的成就動機,強化她的依賴意識、次等意識、被保護意識。在這個框架下,女人「變成異性戀」不只意味著在愛情關係「裡面」受制於男人,更意味著:即使她還在「外面」,也
得低著頭,否則她就沒有辦法進到任何一個愛情關係「裡面」。
Paul Johnson(2005)在其探討愛情與異性戀的專著之中曾經指出:女人在愛情中經驗了自我意識的轉變,而男人被定位在「擁有」,為了維持陽剛的自我,即使感受到孤寂,仍不願破除虛構的界線。到底在愛情關係中,男人有沒有轉變的可能?Jackson(1999)提供了思考的架構:當浪漫愛「做」為一種情感,情感就不具有超社會(pre-social)的本質,而是社會的安排和語言的傳達,特定的文化背景和具體論述形構了我們的情感。也就是說,當我們察覺到情感是文化的創作,是被「做」出來的,質疑所有原本的預設,那麼我們就可以重組它,雖然重組過程是一種衝撞,結果也可能是結束關係;但透過選擇不同的參與方式,在平等協商的基礎上探索各種可能性,轉變也才有可能。
最後要說明的是,本文雖然是以「異性戀關係」為例做說明,以偶像劇「第二回合我愛你」作為媒材,透過劇情片段在教學過程中引導討論,強調「反身性思考」的重要性;但是事實上,所有類型的親密關係,包含同性戀伴侶之間或是親子之間等,其實也都適用,也就是說「培養」反躬自省的習慣,「練習」反身性思考的技巧,不獨是在異性戀關係中是重要的!情感關係的經營是可以學習的,反身思考的練習有助於溝通的品質提升,也能讓親密關係對於個人的生活(命)產生助益,發揮更多正面的影響力。♥
參考文獻
●周素鳳譯(2001),Anthony Giddens原著。《親密關係的轉變》。臺北:巨流。
●張娟芬(1999),〈人盯人式的父權〉,載於《女性主義經典》,頁48-55。臺北:女書文化。
●趙旭東、方文譯(2005),Anthony Giddens原著。《現代性與自我認同》。臺北:左岸。
●蔡明璋譯(2002),Lynn Jamieson原著。《親密關係: 現代社會的私人關係》。臺北:群學。
●hooks, bell. (2001). All About Love. New York: Perennial.
●Jackson, S. (1999). Women and Heterosexual Love: Complicity, Resistance and Change. pp.113-122
in Heterosexuality in Question. London: Sage.
●Johnson, P. (2005). Love, Heterosexuality and Society. London & New York:Routledge.
*本原文刊於性別平等教育季刊第55期p3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