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失戀的陰霾(經歷悲傷、空窗期、自信培養及放下過去)

本篇出自2017年12月7日舉辦的《愛情的實踐指南》講座,原為兩位參與者所提出的複合式問題,分別由高雄醫學大學胡智淵諮商心理師,以及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蔡麗玲教授依據這場講座的主軸「愛情是為了成就更好的彼此」,透過自身的感情經驗為例加以解答。以下文字節錄自兩位講者的回應。

問:被喜歡的人拒絕要如何克服悲傷?

胡智淵心理師:老實說悲傷是不能被克服的,悲傷是要被經歷的,因為親密關係的被拒絕或關係的結束,包含剛剛說分手,其實都包括一種妳跟這個人的某種連結形式的死亡或結束。所以悲傷是必然的,就像手被劃了一刀會痛,你不能說:「我不要痛,我要克服他」,你必須要好好的療傷。那要怎麼療傷呢?其實如果你來治療,我們都蠻殘忍的,會逼你不斷檢視這段關係和進入這段關係裡面,你需要哭一公升的眼淚那就早點把它哭完,早點哭完、早點度過,你可以願意進入到悲傷多深,你就能多快走出來。

問:失戀的空窗期多久?經歷十幾次失敗的感情,要如何培養自信心?如何知道哪一位是真正的最後一位,如何放下過去失敗的回憶?

蔡麗玲教授:這問題乍聽之下好像我是個loser耶,但我沒有因為歷經十幾次感情而覺得自己是個失敗者,在這過程當中,我一次一次讓自己變成一個更好的人,因此我現在是很「悅納」我自己的。悅納就是喜悅接納,那十幾段歷程每一次都是有人陪我一段,每陪一段就有一些學習,都會學到一些很有趣的東西。

每一次的經驗,我也學習看見自己。例如我曾經很殘忍,有人要追我,但我完全不接電話、不開門,讓對方很痛。我並非故意殘忍,因為當時年紀輕,覺得不要勉強自己。幾年之後較成熟了,遇到下一個迷戀我的人,我就會用比較和緩的方式,陪他慢慢走出來,我也想過拒接電話或斷然處置,但在這當中因為覺得之前似乎太殘忍,於是我跟他談了幾次,在一次次談的過程,確實我發現他有越來越了解,因為我跟他很清楚的說明「真的,我只願意當朋友。」每次他有什麼試探,我都是用非常溫和但堅決的態度和他說「對不起,真的只想當朋友。」終於最後基於互相尊重,成功的讓他打消念頭。我要釐清的是,既然每一次都是在陪你一段、陪你變成更好的自己,所以別用失敗來想,每經歷一次你應該要慶幸,如果你們的分開是必然的,那你就謝謝他陪了你走了這一段。

哪一位是真正的最後一位?會不會有一輩子至死不渝的愛情?我們不知道有沒有,比較常見的是,愛情剛開始會很熱絡,可是後來可能會變成家人、伴侶,或者是分手。連愛因斯坦都會離婚了,所以不要想說會有至死不渝的愛情。愛因斯坦會離婚是因為他有小三,有人說「愛情中不被愛的才是第三者,那是不是應該要退出這段感情?」我覺得發現對方不愛的時候,我的答案會是肯定的,趕快退出這段感情,為什麼呢?因為還是那句話「愛情是為了成就更好的彼此」,這是一個合夥關係,現在對方已經不玩,你當然也不要玩了,你的戰場在下一個,如果沒有沒關係,你先把自己變更好,不一定要憑藉有對象。所以我覺得不用在原本已經變質、回不去了的關係裡面糾纏,你會發現真的會非常非常生氣,但幾年後那些都雲淡風輕,已淡忘了。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