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題出自2017年12月7日舉辦的《愛情的實踐指南》講座,以下內容節錄整理自高雄醫學大學胡智淵諮商心理師給予同學的回應。
問:真愛的定義是什麼?
答:關於愛這件事真是眾說紛紜,我列舉幾個方向。一般來講,愛情有三個層次:基本的,它跟性有關,愛情有別於一般的關係在於,你會有想要彼此親密、彼此靠近,然後互相吸引;另外,你也會有情感性依附的需求;還有一個更高層次的,有些人的愛是無私的,可以昇華到一種層次,它不只是「個人」而是「整體」性的。因此,愛有幾個層次,第一,初期的愛是「對象性」的,你會覺得愛上「某個人」而不是只覺得戀愛了。接著,你會進入一種「主體性的愛」,意即你比較思考怎麼「給予」而非怎麼「獲得」,這個經驗就像我朋友最近在Facebook表示「第一次知道原來女兒生病的疼痛,比我自己還要痛。」就是他感受到為某個人的痛而難過,那種感受是更痛的,他想要去為她承受這個痛。那我說的無私的「大愛」就是比較超越性的。
在心理學上,可以談到兩個愛情的主要觀點,首先是史登伯格(Sternberg)的愛情三元素,在愛情裡有激情(比較接近性)的成分、浪漫的成分(比較需要親密依附)、承諾(想要跟彼此有未來發展的方向)。所以愛會牽涉到一個事情,大部分人經驗到愛會覺得無法自拔或失去控制,或是總是環繞著他為中心去想,所以愛會讓人進入一種以他人為主體的狀態。
那在心理學上怎麼樣稱之為「真愛」呢?就是要包含上述這三個元素,你要願意有親密、承諾、激情。如果只有其中的一或兩個元素,在這個學說上則不被認為是真愛:包括你只有親密感,表示你只是喜歡他;如果只有承諾,沒有任何的情感或激情,那就叫「空洞的愛」,可能很多老夫老妻會進入這樣的狀態,彼此有很深的承諾,可是感覺已經都沒有了;在正年輕的時候我們很容易只有激情,那就會是「迷戀」;接下來你除了想跟對方親密,而且願意有承諾維持這段關係的話,你們就會進入「伴侶的愛」;那如果你只是親密再加上激情,你可能在尋求一個「浪漫」的狀態;如果只有承諾加激情,可能你只是為了激情而在一起,史登伯格有點批判性的稱之為「愚昧之愛」。
接著是魯賓(Zick Rubin)的愛情量表,有時候我們沒辦法區辨愛和喜歡到底有什麼差別,在心理學上的研究發現兩者其實有些面向上的不同,例如在愛裡面可能比較有關懷、依附跟親密的需求。所謂「關懷」就是你會把對方看得甚至比自己還重要;「依附」是你會想要跟對方更靠近或是有進一步的接觸;「親密」就是你會想要跟他分享彼此的感受或想法。那跟喜歡有什麼不一樣呢?喜歡是偏向「好感性」的,會正面評價對方、尊敬對方、會覺得對方跟自己有相似的地方,所以覺得親近。當你在思考自己對他到底是愛還是好感的時候,可以去考慮這些事情。
以上提供大家參考,你可以去從這裏面區辨到底什麼是喜歡、什麼是愛,另外也從這邊區辨你跟這個人的狀態是屬於什麼層次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