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的「無情」教育與陽剛探討

文:平雨晨/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碩士生

根據我國內政部警政署針對 105 年犯罪被害概況的性別統計分析顯示(註 1),近 6 年女性遭受「暴力犯罪」被害比率平均約占 6 成 4,105 年占 57.28% 最低,然而,「強制性交」與「搶奪」案女性受害者仍佔大宗,其中警政署亦在統計裡表示,「資料顯示女性容易成為暴力下的犧牲者,警察機關應多加強宣導與教育女性對於人身安全之防範措施」。此論述能傳遞警政署對於女性人民的關心,但其中也看見女性在社會結構裡,仍處於被保護與加強自身防範的被動性別角色。這也不禁令人進行反思,究竟是什麼樣的性別形塑過程,會讓那些男性成為性、暴力犯罪者,甚至成為某種「無情」的性別象徵指標?

翻閱報章雜誌或點閱網路新聞,情殺案件不斷上演,且發生年齡層不斷下降至校園內且類型多元,包括分手不攏、追求失敗、吃醋極度等犯罪動機面向,其中不僅有將對方殺害的男性,亦有自盡身亡的男性。因此,本文所指的「無情」並非只限男性對於女性造成人身安全的情感框架,更將焦點著重於無法處理自身情感的男性與其形塑過程。在父權社會結構的性別角色期待中,女性被與陰柔氣質分為同類,她們被允許流淚與脆弱,未來還有母職在等待她們,因此女孩談情論愛是「自然」的事。而男性則與陽剛氣質畫上等號,他們背負父系家庭裡的男性繼承期盼,望子成龍的心意從課業教育即能反應性別現象,在現代的課程裡,男孩容易成為情感教育缺席的性別角色,因為他們必須花更多時間,追趕在成績課業表現愈來愈優秀的女孩。

Marcus Weaver-Hightower(2003)研究整理,關於女孩在學校場域中的性別權利、性別氣質與教育議題,透過女性主義的倡議推動,備受大量關注與研究,女孩們從易患憂鬱症、厭食與自殘傾向高的性別弱勢學生,成為健康快樂、且學業成績大幅超越男孩的「優越性別」。但,那些男孩們呢?男孩們在接受教育過程裡,何以課業表現與陽剛氣質會造成巨大影響、甚至演變為形塑男孩日後「無情」的關鍵?楊幸真(2012)考察高中生學習陽剛特質與實踐狀況,指出陽剛特質並非為男子天生即具備的氣概,而是來自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形塑,是社會建構出來的性別氣質,並透過各種參與方式來學習或形塑陽剛氣質。

男孩在接受教育歷程中學習與形塑陽剛氣質採多面向,陽剛並非單一化的,但在臺灣注重升學的社會脈絡裡,絕大部分的學校仍以成績分數為核心價值。而當男孩們身處這樣的文化場域內,原本已被衝刺、勇敢等陽剛氣質貼上性別標籤的他們,又將先從成績分數學習比較、競爭之重要性,或是從中感受男性在父權社會裡的運作模式,因為功課表現優秀的男孩會更加備受矚目,若運動項目也略有擅長,這些掌握霸權式陽剛氣質的男孩們,在班上的話語權較有份量,也較能受到老師青睞、女同學愛慕。但隨著性別平等教育對於女性的重視,對於普遍的男孩們而言,要成為上述霸權陽剛典範模型,是愈發困難的天方夜譚。因為女孩們在接受教育時卓越的分數呈現,逐漸動搖男孩在社會期盼下的性別位置,她們彷彿在升學主義中占據了許多好位置,談論異性的眼光也愈來愈高,男孩們為了重新奪回男性優越,以及回復受挫的男子氣概,他們只能不斷地拚命追逐優秀成績。

Marcus Weaver-Hightower(2003)認為,男孩的優秀成績及數字顯,是父權特權的標誌,而當女孩在學業表現優於男孩時,不僅削弱陽剛氣質,也會讓男孩認為自己是弱勢的、失控的、被拋棄於中心外圍的人。成績單上的必修課程分數,成為男孩們爭取臺灣父系社會期待與性別優越感的競技場,小情小愛被預設成為很久以後才需面對的事情,教育也忙著給予考古題、選擇題等教材,卻忽略男孩們已經在教育場域及陽剛氣質模板的形塑中,逐漸地失去處理情感的能力。當男孩們進入類組選擇的情境中,又再次面臨性別政治的壓迫,甚至性別被類組分化,影響彼此學習與其他性別互動的機會。

事實上,目前臺灣社會教育場域中,雖然會透過課業轉化成父權優勢與展演陽剛氣質,但並非全取決「成績」,而是以「類組」定義。例如女同學讀符合「陰柔氣質」的文組,那將是順從父權理想的,即便成績再優越,也不會造成男同學的陽剛氣質危機。因為進入社會職場後,她們將普遍不會從事專攻醫學、科技、經濟等「男性化」專業領域的高薪工作,避免引發理組男同學恐慌與阻礙追求男性統治的權力;反之亦然,當女同學以卓越成績選讀理組,並表現優越時,便會打擊男同學陽剛氣質。又或者當男同學表示想從理組轉成文組時,則會引起父母的恐慌。爬梳脈絡後可見,性別刻板印象與成績、類組及教育取向的關係密切,而男性在成長階段裡或許接受許多知識教育,但他們也不斷地被迫從情感教育中離席。因為對社會而言,男性有更多豐功偉業要做,「女孩子氣」的情感問題不再範疇內,於是男孩們在追尋成為男人的過程裡,逐漸被形塑成「無情」的男性,意即在情感關係裡,只懂得爭取追求,不懂得放手退後,只會毀壞自我,無法修復情緒,最後變成別人口中的「恐怖情人」或「變態男人」。

男孩必須要變成男人,但男人不允許是男孩。Connell, R.W.(2000)檢視男孩轉變為男人的陽剛氣質研究發現,男孩的陽剛氣質形塑結構裡藏有許多細節,除了健康與教育問題,通常可能延伸至霸凌呈現男子氣概探討,或是以男性為中心的社會令男性感到被期待的壓迫,又或是性暴力與男性之間的陽剛連結;但無論如何,最重要的是,絕大部分的男性們,他們不知道該如何面對或是運用自己的陽剛氣質。如同 Connell亦藉由Robert Bly 的《Iron John》、Sam Keen 的《Fire in the Belly》、 以 及 Bly的《Manhood》專書做為文本分析指出,男人該學習認識情感生活的重要性,因為男性容易壓抑情緒、抗拒呈現不完美的模樣;而社會對於男性的刻板印象是具破壞力並孤獨的,亦有可能養成男性認為「暴力與疏離情緒才是正確之道」的錯誤認知。

歸納上述整理,男性的陽剛氣質與性別情感教育密不可分,而於現代重視專業術科成績、漠視男性對於情感教育學習渴望的性別文化下,男性恐怕會在「性別平等」這條路上迷失自我。因為在父權社會中,男性們有時候不是操演陽剛氣質,而是被陽剛氣質扮演,倘若教育系統不僅能關注女性情感教育,也能針對為男性舉辦認識自我感情的教育課程,例如藉由大眾文本(電影、文學、漫畫)等貼近男學生視野與興趣的教材帶出討論。事實上,這並不困難,如大眾文本〈灌籃高手〉亦能傳遞就算輸掉比賽,有時哭泣認輸才是勇氣象徵;而面對情感時亦然,當一段無法繼續的感情時,放手才是勇敢的表現。又或是在課業成績表現上,不僅著重男性在升學科目的努力,也能鼓勵他們開發像美勞、音樂等多元教育學習面向,不僅能打破藝術為陰柔氣質的刻板印象,更能促使男性從藝術學習中整頓個人心思,並不再懼怕鬆動陽剛氣質、進而學習正視情感議題處理。如此一來,或許男性不再是被建構成無情、犯罪力高的性別現象,而是能真正勇於擁抱自我、並展現柔軟的新男力翻轉崛起。♥

註 1:中華民國內政部警政署 105 年犯罪被害概況之性別統計分析網址連結,查詢時間為107.1.3:https://www.npa.gov.tw/NPAGip/wSite/lp?ctNode=12768&xq_xCat=8&mp=1

參考文獻
● 楊幸真(2012)。高中男生陽剛特質學習與實踐之民族誌研究。載於張盈堃(主編),陽剛氣質:
國外的論述與臺灣的經驗(頁 67-108)。台北市:女書文化。
● Weaver-Hightower, M. (2003). The Boy Turn in Research on Gender and Education,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73 (4):471-498..
● Connell, R.W. (2000). The Men and the Boys.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Ch1
Debates about men, new research on masculinities and ch2 New directions in the theory and research(pp.3-36).

*本原文刊於性別平等教育季刊第83期P104-107。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