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教育怎麼教? 大專院校推動情感教育課程教學研習會紀實

文:張玉芬/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性別教育博士學位學程二年級學生

2018年酷熱的 5 月,臺灣的社會非常不安寧,多起手段兇殘的情殺案件,將「情感教育」的議題再度推上檯面,提醒教育工作者不能再輕忽「情感教育」的重要性。教育部委託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於 2018 年 5 月 31 日、6 月 1 日辦理「大專院校推動情感教育課程教學研習會」,正好提供了所有與會者充電研習,吸取更飽滿的養分。研習會中邀請專家學者,除了以理論概念分析親密關係與情感教育之外,也安排一些曾經申請情感教育專案經費的大專院校教授們,根據她們實施情感教育營隊、課程的實務經驗進行分享。另外還有碩博士研究生發表創意教案,邀請與會者加入討論,同時激盪想法,延伸思考更多更佳的「情感教育」作法。更難得的是,研習會除了從學者與教育工作者的角度探究之外,並未忽略家長扮演的角色。在圓桌論壇中,家長們分享自己在家庭中實踐情感教育的經驗與感想,笑聲不斷卻發人深省,多面向的探究,讓每位與會者都收穫滿滿。

專題演講

國立政治大學法律系王曉丹教授以「情感、正義與主體—跨越身體界線的政治性」為題,先從 Giddens 提出的浪漫愛、匯流愛等概念切入主題。匯流愛強調平等關係的情感,也是情感教育課程主要的理論觀點,但將歐美理論應用到本土時,必須思考如何在重視人倫關係的華人社會,強化補充主體愛的能量,使我們反思被道德約束的自我,並從中增能,進而逐步減少父權、厭女的負面影響。曉丹教授從「情」的字義分析,讓大家思考「正義」二字,正是人情義理的平衡目標。在《房思琪的初戀樂園》文本中,教授引導大家看到華人「自我」溫良恭儉讓的外表,卻是言不由衷的虛假;《血觀音》影片中,過度運用人際關係獲取利益,終究失去人性成為工具人。人不斷的在關係互動中尋找自我,歷程可能是痛苦的。反抗並非沒教養,因為它不只是創造對立,而是超越原有的界線要求平等對待。我們應該要思考並練習將自身視為客體,透過意識讓自我再現,將施暴者視為不僅是控制者也是激發自我認識的人,重新在關係中展現主體身分,建構新的自我。人的一生不斷的在認識自我,重整自我。父權社會中卻不斷的要求女性拋棄自我順從父權,在房思琪的遭遇中,沒有與加害人協商的資源,只好找到一個自我協商的結論—愛上他。曉丹教授的論述,提醒我思考情感教育更深層的基礎,是協助人們安頓一個真實又自在「自我」,營造友善的環境,透過適當的自我揭露與對話,才能漸漸長出力量,跨越他人劃下的界線,尋找更妥善的解決之道。

課程與教學實踐經驗分享

教育部近年來陸續補助大專院校辦理「情感教育課程與教學相關活動」,本研習會邀請一些執行過相關專案計畫的大專院校教授,針對其課程與教學、活動歷程及實施成效,進行經驗分享。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所長林津如教授首先分享他們在 2016-2017 年暑假期間的「高雄醫學大學情感教育營」營隊活動歷程。此營隊先進行種子師資2 天的培訓,2 年來已發展 28 件教案,培育種子師資 26 人次。在 2 天的營隊活動中,以友善的空間設計、體驗式學習、鼓勵分享與交流的方式,使學員認識性傾向、身體界線、情慾自主、尊重差異的基本概念(共同課程),然後以闖關(選修課程)體驗愛情的多元樣貌、分手之後、性別權力等,是結合知識的體驗活動。闖關後則是小組時間,透過師生經驗交流分享,提供非正式的學習與支持。此營隊參與對象雖是大學生,也有父母為高中的孩子報名,希望高中的孩子提早接受情感教育。今年暑假即將辦理第 3 次的營隊,津如教授期待每屆學員回到自己的校園,持續傳遞多元尊重思想,以友善的態度給予自己和同儕支持協助,提供校園性別友善的情感教育。

長榮大學通識中心林乃慧教授以繪本、情歌作為探討情感內涵的教學媒介,進行一整學期的情感教育課程;以「愛的真諦」做為起點,引導學生探究「一見鍾情與日久生情」、「愛的類型」。「製作感恩卡」練習表達對家人的情感,林教授竟因這個活動協助一位學生找到失聯多年的母親,令人動容。「分手藝術」因為社會事件顯得更加重要,乃慧教授已經打算從 1 週的課程增為 3 週。「談琴說愛演唱會」邀請了歌手到校演場情歌,並探討各種情感的內涵。「友情的可貴」要探究友情的類型與重要性。「親情」、「家」再將學生帶到與親人的互動中。每一個課程都有對應的繪本與情歌,引發出個人的情感經驗與認識情感的各種樣貌。瘋狂的乃慧教授還以演唱會模式,作為期末成果發表,海報設計、短片製作都讓學生忙得快樂又充實。乃慧教授也指出她發現到情歌出現嚴重的世代差異,不能只以教學者的興趣挑選情歌內容,必須要配合學生的喜好。而繪本看似普遍,竟有許多學生沒有看過,甚至有馬來西亞的學生不知什麼是繪本,學生閱讀繪本的經驗不止看到臺灣貧富差距,也看到國家間的經濟落差。

國立臺南大學翟宗悌教授分享她與另兩位不同專長教授的合作,進行性別、家庭與文學跨領域的情感教育課程。三位教授每月至少一次教師討論會,除了個別課程(原生家庭、性別關係與教育、女性文學),還有七週的共同課程(座談會、合班討論、電影賞析、合班成果展)。教授們為了提供學生更充分的討論機會,開設 facebook 封閉式社團,讓師生都可提供討論議題,也都可以回應。三位教授在安排課程時,均把握經驗的(以生命經驗為主)、討論的(鼓勵對話、沒有標準答案)、多元的(主題、進行方式、與談人)設計理念。其中素人座談是學生最感興趣的活動,與談人來自不同世代、性別、性傾向,提供各種情感經驗分享給學生。課程結束前各班學生以公開方式進行成果發表,學生不僅可以獲得同儕與教師的回饋,還有性別教育專家提供的意見。宗悌教授發現 facebook 社團,可以提供個性內向、在課堂無法立即發言回應的同學們一個表達平台。同時,也能讓課堂中的討論,獲得一個繼續延伸討論的空間。甚至,學生可以擴大討論的主題結合時事,發揮擴散課程的效益。

文藻外語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諮商輔導中心主任張慧美教授將情感教育課程融入「性別關係」,以「教室內的知識探討與啟發」、「教室外行動實踐」、「社區服務」三大主軸進行課程。活動內容包括:專題講座、性別塗鴉牆、性平週闖關活動、失戀博物館特展、社區服務。其中兩個活動分享令我特別難忘:「性別塗鴉牆」將性別標語、友善同志彩虹圖像由學生直接以噴漆方式,塗鴉於樓梯的矮牆上醒目耀眼;「失戀博物館」展示的不只有分享情感失落的經驗照片與短文,還包含強調擁抱結束與自己和好如初。另外,「社區服務」在寒暑假辦理,培訓校內大學生設計情感教育方案,在寒暑假到偏鄉教導國小學童,進行社區服務。慧美教授帶領學生到偏鄉小學服務時,發現還是有家長不能理解「同性戀」而不讓學童參與活動。這樣的情境,不僅讓大學生們學習理解現狀
和尊重他人選擇,同時也表示臺灣的性別平等教育仍須大家共同努力。

大葉大學黃丰姿教授以「愛情投捕手—情感關係處理教學與活動」為題,介紹一學期的課程;根據校內問卷調查與文獻的呼應的結果,規劃了三大主題:情感關係與處理、親密關係暴力、多元性別與同志情感。教學方法有五項:學生專題海報製作(學生分組選
擇「經典 10 題」之一發展解決方法,以學術發表模式進行發表。)、影片賞析及口頭報告、專題講座(非預期懷孕、數位時代的性別暴力、基督徒看待「同性婚姻」的另類聲音)四格漫畫創作比賽,最後在成果展中,將學生作品公開展示。學生在回饋中提到:「一起討論電影可以看到不同的性別觀點、更了解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丰姿教授發現如果讓學生自由選題,以問題導向學習法(problem-based learning)進行專題研究,並製作海報發表,不僅學生變得特別認真思考,也能觀摩他人作品,教學成效良好。整體而言,五位充滿熱情的教授,分享在大學裡進行情感教育的方法與歷程,作法各有千秋,我發現五個課程設計共同之處,就是激發討論與互動。無論是透過活動、作業、媒材、網路平台,都讓學生有機會表達心聲,同時聆聽他人的內容,看見、聽見多元的情感與面對情感的方式。「討論」是激盪學生發聲的方法。自我發聲可以整理自己、認識自己,聆聽他人的聲音能理解、尊重多元差異。因此,情感教育必須有討論與聆聽,絕非單向、一言堂式的教育。

創意教學工作坊

這兩場工作坊是由新生代年輕人(均為碩博士生)發表創意教學構想主題分別是愛自己、從張惠妹的歌曲看待情感教育、國文教科書愛情敘事的性別關係、同居、辨識危機創造轉機,摘要其內容,我將創意構想分為兩類:從自身出發的情感教育,從關係裡延伸的情感教育。從自身出發的情感教育:紀昕儀以周哈里窗(Johari Window)、價值澄清法(Values clarification)為理論基礎設計課程內容,共設計兩個活動。「內心蹺翹板」以愛情兩難文章進行討論、猜測對方、替自己辯解,進行溝通練習。「我的愛情履歷」則是將愛情視為工作,推銷自己並開出工作條件,2 人一組模擬應徵愛情,並練習妥協測試自己的底線。周博仁整理張惠妹的歌曲,進行兩個活動。第一個活動先進行歌曲解析示範,然後將歌詞依情境分類配對,可分為單戀、分手、思念、愛不分、生死議題、自我肯定。第二個活動則讓學生擔任 DJ,故事與歌曲配對錄製自編自導的情感故事,來建構自己的情感認同。二位研究生的課程設計,透過活動、歌詞、旋律進行教學,都希望學生對自我有更深刻的認識。當來賓問到:「怎麼知道自己是否準備好了?」昕儀回應得很好:「對於情感教育,只有必須準備,但無準備好的問題。因為每一個人遇到的問題都不一樣,老師只能引發對話與思考,擁有批判的思考能力」。博仁對張惠妹歌曲的熟悉度,令人驚訝!回應來賓對於詞曲創作人的情感經驗是否需要豐富時,也很得體。博仁說:「歌曲不只有詞,還有旋律。曾經很紅的《小情歌》的創作者青峰,當時只有大學三年級,不過行走兩棟樓間的距離便完成創作。所以,聽者的解讀比創作者的經驗更值得探究」。羅云普分析高中國文課本,提取與愛情相關的文章,以單向思念、愛情中的雙方、三角關係三個面向,分析國文課本中傳遞的性別關係。發現浪漫愛是課文愛情敘事的主要型態;男主動、女被動的互動模式;重犧牲輕協商的內容,同時也欠缺多元性別、多元家庭的觀點。林婉宜以「同居」現象,引導學生進行親密關係之協商的討論。第一節討論同居的定義、同居的理由。第二節探究同居前後的準備,如:溝通、金錢分配、家務分工、如何避孕、衝突的解決模式。最後,周佑儒透過媒體識讀與提問式教學,引導大學生思考親密關係中的性暴力,討論其原因與預防之道。第一節學生分組討論恐怖情人新聞中可能自我保護的方法;第二節則以海報寫出各組討論結果,並上台報告分享心得。開放討論時,有與會來賓提醒大家,應該要注意到暴力行為人的情感教育,如何避免自己成為關係中的「恐怖情人」也是一個重點。這樣的提醒,也讓我們思考到「情感教育」的對象必須更多元。

圓桌論壇

三位家長在這場論壇中,分享了自己的親子互動經驗,從強調建立孩子的自信、分享陪伴孩子帶給自己的成長,到以身教方式進行孩子的情感教育。淑靜在與國中的女兒聊天時,學到了「放閃」的新詞。她知道現在年輕人喜歡在交友平台上「放閃」,展示自己與伴侶的親密合照,這背後意涵著許多意義,以「放閃」進行了更深入的親子對話,例如:戀愛一定要「放閃」嗎?感情關係算是「隱私」嗎?……在昭告天下後,一旦面臨分手是否能承擔得起?她也發現對於同志而言,「放閃」太夢幻;「放閃」還夾帶了經濟與階級的差異。她希望女兒能看到愛的不同面向,愛涵納了生命、社會、經濟、階級與事件內在所展現的自我認同。因此,淑靜認為家庭教育首重建立孩子的自信與挫折容忍力,也要讓孩子學習尊重他人與協商能力。我特別喜歡淑靜的這句話:「趁著還能陪在孩子身邊安慰他時,讓孩子多些挫折的機會是好的」!少子化的父母、祖父母,對孩子百般呵護的同時,別忘了挑戰挫折後,建立出孩子的自我認同與自信,才是更珍貴的。菊吟是小學老師也為人母,分享如何教育孩子身體自主權的概念。在一次父親不小心撞見女兒與男友在房間內極親密的舉動之後,她與女兒有許多對話、溝通:「你有沒有一點點被勉強?⋯⋯任何時候你都可以說「不」,因為這是你的身體,⋯⋯。」另外,她也發現女兒面對惡意攻擊,處理得比大人還要理性與堅強。更令我震撼的是,菊吟提到她教過的小學生對「如果自己是同志」的回應:「自殺!」…「把全班殺了!」老師再追問:如果社會是接納同志的,你還要殺全班嗎?小學生回應:「那就不會!」讓更多人理解不同性傾向的情感教育,已是迫不及待了!小孩天真直覺的回應,值得大家省思。踐踏同志尊嚴、打著守護家庭的口號的這群人,若再不覺醒,不僅將傷害許多同志的身心,可能傷害到自己的孩子。情感教育不僅讓孩子了解身體自主權,理解、尊重伴侶的自主權。同時,友善同志的社會氛圍,能讓更多孩子健康安全的成長。

一對兒女均是大學生的向田,回顧自己過去沒有受過情感教育、課業成績凌駕一切的成長經驗,分享自己大學時代情傷的痛苦回憶,明確的告訴與會來賓,情感教育的重要性。當女兒國中時,他透過被老師告知「你女兒疑似談戀愛」,提醒著自己該進行情感教育了!同時也發現「防堵、恐嚇」沒有任何效果,孩子自有變通的方法。對於兒子的情感世界,他一無所知,透過女兒的爆料,才略知一二。他認為情感教育若不能實踐,一切都是空談。家人的親密互動、機會教育都是情感教育,它在生活中隨時發生。向田自認沒有做好情感教育,但沒有人天生就會當家長,家長也要不斷學習,情感教育是必修課,才能陪伴孩子一起成長。另一件令我感動的陳述是:在向田家,當媽媽問兒子:「交女朋友了沒?」女兒代答:「你怎知哥哥喜歡的是女生?」媽媽:「是同性也沒關係啊!」親子之間的關愛,絕不會因為性傾向而變質。所以,向田欣慰的自認情感教育「彷彿」不及格,至少同志教育是達標的。三位家長無私的揭露,除了令我感佩外,也讓我體悟到有性別意識的家長,更有助於孩子的自我認同。孩子的自我認同來自父母、親友、老師,甚至整個社會的建構,無論情感教育或是同志教育,大人們都應該保有開放、學習的心,聆聽孩子們內心的聲音,才不會將非主流的孩子們逼進死胡同,做出自傷或傷人之事。

心得與省思

我是性別所博士生,正在學習實務如何與理論對話。王曉丹教授將理論配合時事、電影的討論,讓我們體會理論的運用。我也是個國小老師,有 20 年與高年級學生相處的經驗。此次研討會中,各項課程、活動的分享,讓我重新思考情感教育如何在國小適齡的操作。而作為一個母親,有 2 個正在戀愛中已經大學畢業的孩子,我也知曉我不能避諱與孩子們談情說性,情感教育必須隨機進行。成長歷程中,我沒有經過正式的情感教育,卻不能成為孩子、學生情感教育空白的藉口。感謝發表的引言人、給予意見的主持人、與會來賓和長官,各位的努力化為兩天研習會的養分,吸收之後讓我們可以轉化到家庭、職場中相關的實踐行動,繼續影響周遭的親朋好友與學生們,留意到情感教育
的重要性。♥

*本原文刊登於性別平等教育季刊第83期P70-76。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